4月25日,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雨后山林空气清新。张平乐大口呼吸着,陶醉在幽静山谷。3年前,成功申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后,板桥镇古村落群,已成她魂牵梦萦的地方。 古民居、宗祠、古山寨、古井……仿佛在一段尘封的历史中穿行。站在鄂西北荆山山脉高高的山岗,张平乐遥指纵深约6公里,宽约1.5公里的小山村:“冯氏家族在这里聚居,类型丰富的庄园式古民居,工艺精湛的宗祠、造纸作坊,还有那选址独特的古墓群、古山寨,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成化年间。”图为:空中鸟瞰群山之中的古村落,这里连续申报第四、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5年,作为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学教师,张平乐出于专业敏感,自费带着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荆山测绘古民居、抄录古碑刻、访谈村民、进行文字和影像记录。经过一年的调研,她主持申报的冯家湾村,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据冯氏家谱记载,已有19代人在此繁衍生息,其所建民居、祠堂遍布板桥镇,尤以冯家湾村最为集中。图为:老宅门扇上的鱼形门栓。
“最具代表的,是历经300多年风雨的爱国乡贤冯哲夫故居。”张平乐介绍。走进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的故居,那石雕、木刻、彩绘、透雕,随处可见。拾级而上,跨过隔扇又见庭院,蝙蝠、飞鸟、历史戏剧人物等图案,栩栩如生。高高的石阶上,朱明艳正坐着编织毛衣。上世纪80年代初,她从外乡嫁到这里。“穷不离读书,富不离养猪”,说起乡村风俗,朱明艳信手拈来。图为:板桥镇古遗址散落在大山深处。
“冯氏家族耕读文化流传至今,就算家里再困难,都会想法子让孩子读书。”镇宣传委员袁家军说。“这个村落群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冯家湾人开拓进取、耕读传家、爱国爱乡的奋斗史。”去年,受镇里委托,张平乐一口气又承担了10个村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申报工作。图为:张平乐和学生测绘冯氏民居门墙边的抱鼓石。
调查中,张平乐发现,这些民居平均海拔1000多米以上,外力破坏少,多砖石结构,施工工艺精良,故格局保存完整。但是,民居产权归属复杂,大部分为私人所有,村民不懂得保护,经常性的局部改建,装饰构件损坏、屋面漏雨坍塌等情况时有发生,这让张平乐和她的团队深感忧虑。“资金缺口大、修缮成本高,仅靠政府资金支持远远不够。”尽管在张平乐的申报下,冯家湾村获得国家300万元的资金支持,但眼下,古民居修缮之困仍显突出。图为:村民从板桥乡公所天井内穿过,他们对古村落的未来充满期待。
2017年12月,一项名为“唤醒荆山记忆,重温祖先荣光”的众筹活动,由张平乐发起。她希望社会力量参与“冯家湾村史馆”建设,探索文物保护的新路子。 今年3月,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作出了全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启动100名博士、教授对接100个村和企业,开展科技文化服务的“双百行动计划”。4月25日,由张平乐牵头负责的计划服务点在冯家湾村挂牌。图为: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学教师张平乐带着学生考察测绘鞠家湾冯哲夫故居天井院的木雕花窗。
要看得见山、守得住水,留得住乡愁,既科学利用,又保护开发。目前,学院正多方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寄望村史馆建成后,成为荆山文化研究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传统村落群形成蝴蝶效应,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图为:学生陆晓雅在测绘冯氏民居二楼的隔扇门窗。